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從柴靜的《穹頂之下》學到的簡報技巧_前五分鐘

分享本篇文章
 從視線與聲音開始的獨白開場
那一開始就使用了動態的曲線圖抓住了聽眾的目光與好奇心,而更有細緻的操作則是在講出主題「這是北京霧霾的PH2.5的曲線」(主題明朗後)後柴靜也才進場,讓一開始的開場聽眾的注意立全部集中在投影片想要強調的視覺效果與語氣氛圍中。
使用了動態的曲線圖抓住了聽眾的目光
從視覺轉換到聽覺,再轉換到真人出場。


靜態照片所使用的動態流動
你會看到她所使用的生活照都是帶著「靜中求動」的設計,那種緩慢的流動就像是你在環視這一切,讓你有置身其中的感受。而這確只是一非常簡單的動畫功能「移動」加上調整「動畫執行時間」就可以輕鬆達成。切記,一個好的簡報動畫設計,往往就是在這些設定上不用「預設」,而是配合「氛圍」、「想要強調的力度與情 感」去調整動畫執行時間。
這張圖在會場是一緩慢的往左流動
五感描述的潛在聯想更強
五感的描述,她在強調空氣品質糟糕時,並沒有說「你看看天空多灰暗」(視覺),而是用她的嗓子來讓你看到,來讓你體會到空氣品質的問題。這樣的操作甚至更容易讓台下的聽眾「回想/聯想」起某一個漆黑的夜晚中,自己或躺或做的在自家床上的所有咳嗽,進而感受到是自己也就身處其中,而且深受其害?

只有我的嗓子有印象,這是一個聽覺+觸覺的感受描述



情境的對比跟視覺的對比一樣動人
「我 還沒來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護士抱走了。」文詞中影像帶來的對比,而不是文字上的對比。「後來護士在我手中放了隻小熊,那本來是用來安慰小孩的,但是現在用來 安慰我」,你就可以發現後面接連的這第二段描述也是用這樣「情境上的對比」兩連擊,讓你感受柴靜的處境。而且搭配著小熊的照片,你說這才前面的一分半鐘, 這字字句句是不是就已經用足了心思?
我 還沒來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護士抱走了
那本來是用來安慰小孩的,但是現在用來 安慰我

深具代表性與階段性的舉例策略
從 沒有投影片轉到影片,讓你在聽覺與聽覺上同時感受到震撼,尤其這又是柴靜的採訪,更可以讓人感受到真實,而且採訪的對象是從生活環境的拍攝,轉到小孩(同情),轉到大人(無奈),轉到官員(真實),再以快速回顧(配樂的節奏與畫面切換的節奏,情緒的加壓),最後在接上對一個小孩子的提問做一個結束「你見過 真正的星星嗎?你見過藍色的天空嗎?你見過白雲嗎?」而事實上,這三個問題其實也重重的問在現場觀眾的心頭中。
沒有投影片轉到影片,讓你在聽覺與聽覺上同時感受到震撼

「你見過 真正的星星嗎?你見過藍色的天空嗎?你見過白雲嗎?」而事實上,這三個問題其實也重重的問在現場觀眾的心頭中
而你相信嗎?這些描述也才是影片開始的的前四分鐘。

簡報說服力,靠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真與巧。這邊我會很堅持先「真」,先真了才去思考「巧」。這個真是指真心與真實。

視覺對比的設計,直覺上的說服
接著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視覺上說服的設計」,就是這一段「北京一年365天,汙染天數175天」的視覺表達,一開始列出365小照片,利用視覺明暗上的差異具體的圖顯了175天的汙染天數,這對比的應用(對比是最不需要解釋,就能讓人懂的說服技巧),最後更用一句簡短的文字強調「汙染天數175天」再做一個強標,就是那麼讓人很輕而易舉的接收了她的概念與數據。
北京一年365天

汙染天數175天

對!到現在也才四分二十五秒,而最後的30秒,柴靜用來做什麼?「縮時攝影」讓你具體的看到北京空氣品質365天的變化,再這邊我必須要說「縮時攝影」在現代的科技下已經是屬於每個人指要有手機就可以做到的情況了(縮時攝影App)。

要是講得清楚,為什麼我們要用簡報?
而我想要強調的反而是「為什麼簡報很重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一點,簡報可以提供很『具體的視覺證據』:看到了,就在看到的那一瞬間,你的腦就相信了。比你用口語講得更有說服力,too see is to believe人腦就是這樣運作的!

最後,第一個五分鐘終於到了!

看到了這樣精彩的五分鐘,不知道你們是否對於表達力,簡報力有了另一種體會?說服,簡報,商業?故事?理性?感性?這些詞說起來每個人都知道,但是真正難的是如何把他們做出來,更難的是如何把他們流暢自然的銜接在一起,故事與數據的搭配,理性與感性的交錯,聽覺、視覺等五感的靈活轉變,質問與柔懷、無奈與氣憤。這怎麼會簡單?這怎麼可能不花上大量的心思與時間,不斷的改了又改,改了又改?

會不會有下一個五分鐘的拆解呢?應該是不會了...因為這樣下去就失去了原味了。但是相信這五分鐘已經跟我們分享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了。

Facebook留言板:

張貼留言

歡迎討論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